柯柯伯曰:落瓜不是結束,而是另條瓜的開始。
當初參加計畫憑著是一股衝動,衝動地讓自己在中途後悔莫及,每天早上六點在早餐店與兩份蛋餅集合,不論颳風下雨都得去農場做紀錄,灌水、修芽、夾夾子、噴藥......等等全要一手包辦,忙到完全沒了自己的生活,而照顧瓜苗和照顧孩子一樣,瓜苗得病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找學長求助,瓜苗被斜紋夜盜蛾幼蟲欺負的時候,氣得將蟲子黏在黏蟲紙上活活餓死,只為了讓瓜苗能健健康康長大結瓜,猶記見到第一朵小黃花的興奮和見到第一條瓜的感動,雖然在摘瓜的時候常常弄得兩條手臂過敏發癢或者被刺到滿手針,但收穫的喜悅大大超過了不適,回過頭想想,原來這就是我們選擇的生活啊!!!
2014植保育才 第五組-陳奐宇、王俊傑
2014植保育才 第五組-陳奐宇、王俊傑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成為瓜農後的心得
柯柯伯曰:成為瓜農後的心得 - 奐宇
時間從三月底到五月底,經過這將近兩個多月以來的農場工作體驗,歷經無數風雨與烈日,雖然我們最初開始的原因是為了要參加這次的植保育才計畫甄選活動才開始這場奇幻旅程,但是,在過程中親身體驗到的經驗與學習到的知識卻遠遠超越我們原先所設想的,或許甄選之結果並非如我們所預期,但是就如同一句話般:成敗是一回事,但是總要敢試。The result is one thing, trying is another.,也或許在過程中所得到的遠比結果來的重要,雖然結果還未出來,但我們得到的收穫卻也並不在少數了。這陣子我品嚐了許多我們自己親手栽種的小黃瓜,雖然我自己本身也不是很喜愛吃小黃瓜,但我覺得其風味十足,我們的小黃瓜比一般平常的小黃瓜含水量更為豐富,口感清脆又不會太澀,咀嚼的同時還帶有點自然有機的清香,真的很可口!口感極佳!當然,最後還要感謝黃上嘉學長提供場地與材料,給予我們這次農場體驗的寶貴經驗,真的很難得也十分得感謝他,還有另一位王介一學長則負責在我們的一旁細心地教導我們整套之種植過程,介一學長人很好,我也從他身上學到不少東西,再來還要感謝學校裡所有給予我們幫助的老師們,真的很感謝他們,因為這次的活動,讓我學到很多課本上並沒有教的經驗,並透過自己的親身體驗與所學的知識加以相整合,這種感覺真的很棒,也讓我知道了實務的重要性,相信在未來我也會好好加強這方面的學習,以上諸多要感謝的人實在訴說不盡,最後還要感謝我的好夥伴傑哥,在我需要幫忙時他都會義不容辭地拔刀相助於我,陪我一起因為農場工作而上課遲到,呵呵,感謝。
最後,我便用一句名言佳句話下這完美的句點吧!
“Anyone that ever accomplished anything, did not know how they were going to do it. They only knew they were going to do it.”– Bob Proctor, Motivational Coach
「任何完成大事的人,一開始都不知道方法,他們只知道他們將會完成。」– 包柏‧普克
我們的許多夢想一開始看似不可能實現,接著變得不大可能實現。但實現夢想往往只需要你開始去做,並且堅持下去,因為直到完成的那一刻你才會知道夢想是真實的。
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設施小胡瓜合理化肥培管理
柯柯伯呵呵:設施小胡瓜合理化肥培管理
一、前言:
小胡瓜為廣受大眾喜愛之瓜菜類之一,全年皆有栽培。但因氣候、土壤環境之變化,以及病蟲之侵害,常造成採收期短縮,產量與品質銳減。因此利用設施栽培小胡瓜來提高並維持產量與品質的穩定措施已廣受農民喜愛。惟農民對於設施栽培小胡瓜時的肥料施用量及使用方式經常與露天栽培採取相同方式,然設施土壤並無雨水淋洗,經年累月下來常造成鹽分累積及養分失衡。並且氣候環境經常在改變,若在施肥灌溉及生育環境上不作調整,極易造成養分吸收上的障礙與失衡,勢必嚴重影響產量及品質。
二、影響小胡瓜生育及肥培管理因素:
小胡瓜整個生長期受到土壤環境及肥料特性(包括肥料施用時期、施用量及施用方式)氣象環境因素及作物生育特性的影響,各因素及特性息息相關。因此,在栽培小胡瓜之前,必須對栽培環境作通盤檢討,擬定完整解決方案及肥培管理計畫,針對問題作妥善有效率之處理,方能得到最大之經濟效益。
三、土壤環境及肥料特性:
小胡瓜為淺根性一年生蔓性作物,理想之栽種土壤為富含有機質且排水良好,pH值介於5.5~7.4之肥沃壤土。因此土壤理化性質之好壞關係栽培順利與否,為肥培管理之參考依據。
1. 土壤環境:
(1)土壤質地由砂粒、坋粒、粘粒之不同比例構成,粗質地之土壤,保水、保肥力差,若一次施用多量肥料不僅易造成肥傷,且易流失,甚至造成污染,因此施肥宜採用少量多次施用,並增施富含纖維質的有機堆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力,增加土壤緩衝力。小胡瓜適合生長在富含有機質且排水良好之肥沃壤土,黏質壤土或黏土較不利於根部之伸展,且若排水狀況控制不佳,則易造成根部腐敗及疫病之發生,因此做好排水措施或以粗質地土壤充分混合,並施用富含纖維質的有機堆肥,可有效改善黏質壤土或黏土造成的生育不良。
(2)坋粒含量高,有機質含量低,團粒結構不佳之土壤,易在高水位淹灌或噴灌後土表結一層硬皮,若土表硬皮產生後,土壤通氣透水性變差,施於土表之肥料就不易被作物吸收,根系發育亦不良。因此可施大量有機質與土壤混拌,增加土壤團粒及通氣透水性,或採窄畦、低水位淹灌方式,防止土壤結皮現象產生。
(3)土壤酸鹼值(pH值)的高低受土壤母質及氣候影響,例如高溫多雨地區,鈣鎂等鹼性鹽基易流失,形成酸性土壤,或石灰岩母岩經風化後其形成的土壤為鹼性土壤,此外土壤酸鹼值的高低亦可由人為影響,如過度施用酸性肥料。土壤pH值高低可影響養分的有效性,繼而影響作物對養分的吸收。強酸性土壤較易缺乏鈣、鎂,而鹼性或石灰質土壤較易缺乏微量元素。土壤pH值約6.5時,各養分要素有效性最佳。因此若土壤太酸,必須以石灰資材調整,而該施用多少的石灰資材則必須由土壤pH值測定後,依所需調整的幅度而決定。pH值高於7.4時,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降低,可以葉面施肥補充之,並且於每期作施用有機堆肥,以提高土壤中微量元素之有效性。
(4)土壤電導度值(EC值)高低可代表土壤中鹽分多寡。由於設施中缺乏雨水淋洗,若加上過量施肥,EC值太高是設施栽培最常見之現象。其造成作物對水分、養分吸收困難,且易造成養分失衡及營養障礙,尤其對小胡瓜定植初期,若土壤EC值太高,則生育特別容易受阻,輕者生育遲緩,重者萎凋枯死,因此瓜苗定植前應先檢測土壤或介質,以避免嚴重之損失。而解決鹽分過度累積最經濟快速方式為重複之浸水與排水,可有效降低土壤EC值。此外施肥宜少量多次分施,以免鹽分過分累積,且依不同生育期調整不同之施肥量,例如苗期因根系尚未大量展開,若施用過量肥料則易造成多餘肥分之累積,因此苗期肥料施用量應適度減少1/2至3/4。
2. 肥料特性:
肥料依種類可分化學肥料、有機質肥料、微生物肥料;依性質可分單質肥料、複合肥料、綜合肥料;依釋放速率可分速效性肥料及緩效性肥料。市售肥料種類千百種,何種才是適合使用之肥料?才能適時適量地補充作物所需之營養要素,以達到高產、高品質的目的。一般有機質肥料肥效較緩,要素成份含量低,相對肥料價高,但含有廣泛之營養要素,適合當基肥,且可改良土壤物理性,然成份來源不定,難以精確掌控要素比例及礦化釋放速率。化學肥料要素成份含量高,相對肥料價高,但肥效迅速,適合當追肥,然而若使用不當易造成肥傷。溶解度高者適合葉面施肥,溶解度低者適合土壤施肥。任何肥料均需有水分存在才有肥效,亦即水是肥料溶解的必要溶劑,唯有溶於水中之營養要素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但為避免因水分過多而發生肥料大量流失,常灌溉之情況下,施肥應少量多次分施,因此灌溉次數及灌溉水量之控制亦是一重要項目。
四、氣象環境因素:
1. 雖然溫室設施可避免不良天候及蟲害之侵襲,然在夏季溫室中高溫是無法避免的問題,在這種環境下,氮素的吸收利用率特別快,常出現枝葉繁茂之現象。而胡瓜受到氮素效應影響頗大,過量施用氮素會使花芽分化時延遲其雌性化,且枝葉繁茂而相互遮蔭造成日照不足之現象,常使花芽雌性化更加受阻,嚴重者甚至無雌花產生,因而造成嚴重之減產與經濟損失。此外,高溫季節過量氮素施用常使果實之生產品質受到嚴重影響,畸型果及流產果發生率較高,且雖然果實生長速度快,採收期縮短,但果實乾物重降低,且口感爛而不脆,不耐儲運。因此適量地控制氮素施用,不僅可提高小胡瓜之產量與生產品質,且可降低肥料施用成本及避免過多鹽基累積與環境污染。此外,在通氣不良及植株生長迅速情況下易導致吸收速率較低之要素如鈣、硼缺乏,因此提高設施溫室通風性亦可改善養分吸收障礙。除季節溫度變化影響營養要素吸收效率外,日照量之改變亦會影響果實之品質與產量,例如連續幾天陰雨,流產果發生率就增加,推測其光合產物不足以供應幼果發育所致,此時應除去一些老葉及雜蔓以提高各葉片之日照量,降低氮素施用量以避免徒長,必要時以人工光源補充其日照不足,以穩定產量及品質。
2. 胡瓜栽培過程土壤水分必須充足,尤其在夏季設施溫室高溫情況下,土壤水分蒸散快,為降低土壤乾濕變化過大,灌溉宜少量多次,維持土壤水分的恆定有助於植株的發育,提高肥效,增加產量與穩定品質。土壤或介質水分無法充足供應作物吸收時,某些營養要素吸收效率迅速下降,易導致營養障礙之發生,流產果及畸型果發生率亦會增加,產量銳減,且土壤中之鹽基離子迅速累積,土壤或介質之電導度易過高,植株易提前老化衰弱。常灌溉之情況下,施肥應少量多次分施,避免發生肥料流失。
五、作物生育特性及病蟲害防治:
1.胡瓜生長分苗期、營養生長及生殖生長期。除苗期外,陸續開花著果後為營養生長及生殖生長並行。苗期需肥量較少,以較高比例氮肥為主。定植後陸續開花結果,應適度降低氮鉀比,因氮素過多,則枝葉過於繁茂,影響後面花芽之分化,造成雌花少,花器發育不良,流產果及畸型果發生率高,果實生育不良等生理障礙,嚴重影響果實品質。胡瓜之頂芽及側芽生長勢極強,因此過多氮素施用亦造成營養生長強於生殖生長,瓜蔓叢生但雌花少且流產果多,故應適時進行側蔓摘心、疏除不良果及養分要素比例之調整,以利果實之生長發育。
2.不同之小胡瓜品種其對溫度、日照需求、營養需求均有很大之差異,因此依不同品種之生育特性搭配不同之肥培管理是必需的,例如河童盛夏品種在夏季高溫下栽培,其生長非常旺盛,枝蔓叢生,若不降低氮素施用量及常行側蔓修剪,則雌花少,產量低,葉片大而薄,遇烈日易萎凋,植株抗病力弱。
3.設施高溫環境下,病毒病發生嚴重,尤其在陸續著果後更為嚴重,常造成嚴重減產與品質降低,其除機械傳播外,銀葉粉蝨、蚜蟲、薊馬亦是重要蟲媒。因此,定植初期必須徹底進行藥劑防治,且忌用藥過當,否則藥害影響日後植株生育。若有病株及早拔除,以防止病毒病擴散漫延。剪除下來之一些老葉雜蔓應儘速移出設施中,避免成為病蟲之滋生源,保持設施環境通風、明亮、整潔為生產優質小胡瓜之要件之一。
六、設施小胡瓜栽培施肥原則:
設施小胡瓜週年栽培生產,然夏季高溫多濕,氮素肥效迅速,易造成枝葉繁茂及徒長,因此夏季時之施肥原則除降低氮素施用量並宜少量多次分施,開花結果期適度降低氮鉀比,並適度配合灌溉。小胡瓜採收期約1至1.5個月,因此基肥及追肥對產量品質影響很大。初期整地時可施用有機肥5000~8000 kg/ha、氮素45~50 kg/ha、磷酐120~150 kg/ha、氧化鉀45~50 kg/ha,定植後7~10天施第一次追肥氮素20~24 kg/ha、氧化鉀40~45 kg/ha,盛花期及結果期約每週施氮素20~24 kg/ha、氧化鉀40~50 kg/ha當追肥。基肥及追肥要素施用量依各田區土壤肥力高低而增減。施追肥方式可於畦溝灌溉水際面與植株間以條施或點施方式進行。施追肥前一天須行灌溉以利肥料之溶解,提高肥效。平常可測定土壤EC,並配合作物生育狀況來調整施肥量及施用要素比例。定期測定土壤EC可避免施用過量肥料而造成土壤鹽基之累積。此外,若結果期有發生缺鎂現象,可用1﹪硫酸鎂溶液葉面噴施,每週1~2次改善。若還有缺硼現象(砂土、石礫地、石灰質土較常發生),可用0.1~0.2﹪硼砂或硼酸溶液葉面噴施,每週1次,施3~5次即可,注意不可過量,以免造成毒害。
七、結語:
小胡瓜味美,可涼拌、熟食、醃漬,深受大眾喜愛,為本省重要瓜菜類之一。為達到生產新鮮、安全、健康、高優質的小胡瓜,以設施週年進行大規模栽培是農民常採行之方式。而設施中不論氣候條件或土壤環境均與露天栽培差異頗大,因此,如何配合土壤環境及氣候條件與作物之生育特性進行適當之灌溉及肥培管理調整,以提昇及穩定產量與品質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討的課題。
參考文獻:
http://pda.tndais.gov.tw/techOne.asp?serNO=479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眼看樓起樓塌了
柯柯伯曰:眼看樓起樓塌了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清‧孔尚任《桃花扇》經過將近兩個月的生長,從原本的瓜苗漸變成為比人還高的巨無霸瓜藤,我們倆犧牲時間與付出勞力再加上學長的全程指導,從一片荒蕪到瓜瓞綿綿,當我們親手將瓜由蒂部摘下的霎那,心中的成就頓時得到滿足,但是,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旅程將盡,雖然心中十分地不捨,但是那完美的句點卻終須來到,幾個禮拜前學長便不在命令我們進行滴灌施肥與防治白粉的工作,也教我們不必在行修剪側芽,目的是想讓小黃瓜在剩於的時間裡能生多少便算多少,做最後的培育採收之工作,今日 2014 / 05 / 27 的工作便是拆瓜棚,我們將小黃瓜藤與竹竿拆掉,只留下鋪於土壤上之塑膠布,因為此溫室並非馬上要種植其他作物,故留下塑膠布以防日後雜草叢生,想想昔日我們從一片平地開始開墾,今日卻又要將牠恢復於平地,心中感覺五味雜成,歡欣中卻又帶有不捨。
最後的一桶瓜照片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魚菜共生一家親
柯柯伯曰:魚菜共生一家親
魚菜共生(Aquaponics)就是將魚類與蔬菜水果結合,共同生長的應用設施。其原理為:
利用魚類的排泄物,經由水泵送到有硝化作用的蔬菜水耕(礫耕)池中,其中的水中懸浮物與有害原素(有機大分子狀), 經硝化菌等益菌的轉化為營養小分子 (氮、磷、鉀、鎂),以供給植物的水根吸收,輸至葉片經光合作用轉成胺基酸促使植物成長,同時也淨化了水質, 再循環回魚池供給魚類健康的生長環境,這種利用水循環交換所需,使三種生物(魚、細菌、植物)互惠互利共同生長的方式,故稱為魚菜共生。
Aquaponics是一個在字典上查不到的英文創新字,來自於近代綠生活科技發展所衍生出的新字,其中Aqua=Aquaculture(水產養殖),ponics=Hydroponic(水耕),中文以〝魚菜共生〞稱謂之。 在國際上,Aquaponics是一個因應環保,而發展出的可再生(可持續發展)的最新生態科學。
簡圖說明 : 魚菜共生的施行原理(魚+細菌+植物)
築田有機農場的魚菜共生系統:
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土壤與肥料測定(四)
柯柯伯曰:土壤中可交換性鉀、鈣、鎂之測定
一、實驗目的:利用NH4OAc淋洗待測土壤以測定土壤中鉀、鈣、鎂之含量。
二、實驗原理:
利用與土壤粒子性較高之離子進行離子交換,將土壤中可交換之鉀鈣鎂提取,再以原子吸光儀測量特定波長吸收量,推知土壤中可交換之鉀鈣鎂含量。
三、實驗材料:
1. 土壤抽出劑NH4OAc
2. 5g土壤樣品
3. 250ml三角瓶
4. 濾紙
四、實驗步驟:
取5g樣品,至於250ml三角瓶中,加入50ml土壤抽出劑,震盪30分鐘後以濾紙過濾,再經適度稀釋後以原子吸光儀測定。
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土壤與肥料測定(三)
柯柯伯曰:土壤導電之測定
一、實驗目的:本次實驗要測量的是土壤之電導度,土壤電導度代表土壤中水溶性鹽類的濃度。測量導電度可以知道土壤中養分的含量與土壤鹽害的程度,藉此便可以分析土壤對植物生長之利弊。
二、實驗原理:
土壤中所含有的可溶性鹽類(電解質)量愈多,電流愈容易通過,電流通過的難易度可以藉導電度(EC)表示。導電度為電阻之倒數,以mmhous/cm作為單位。土壤飽合抽出液之導電度的數值愈高,表示土壤中含可溶性鹽類的量愈多,顯示其對作物發生之鹽害愈大,所以藉由導電度的測定,可以知道土壤之鹽害程度。
三、實驗材料:
1.蒸餾水
2.待測土壤樣品
3.三角瓶(125ml)、玻璃棒
4.濾紙、漏斗
5.震盪器
6.導電度計
四、實驗步驟:
※本次實驗採用1:5土壤溶液,但正規實驗須採用土壤飽和抽出液測量導電度。
1. 取待測土壤樣品10克,放置於三角瓶(125ml)中,加入蒸餾水50ml於土中,利用玻璃棒不時攪拌直到確定土壤中全部孔隙盡皆充滿水,最後配成土壤與水之1:5土壤溶液。
2. 靜置一段時間後,將土壤溶液放置於振盪器之上震盪30分鐘。
3. 將震盪後的土壤溶液傾入鋪有濾紙的濾斗中過濾,把土壤與溶液分離。
4. 以導電度計測定土壤導電度。
5. 觀察與紀錄之。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土壤與肥料測定(二)
柯柯伯曰:土壤pH之測定
一、實驗目的:利用土壤pH值測定計測量土壤pH值,藉此分析土壤酸鹼值對植物之影響。
二、實驗原理:
1.水溶液之酸鹼度由其氫離子濃度[H+]決定, [H+]越高,酸性越強。
2.酸鹼度一般以氫離子濃度指數(pH值)表示:
pH = -log[H+] 或 pH=-log aH+ 。
3. 25℃純水,解離常數Kw = [H+][OH-]=10-14,此時pH = -log[10-7] = 7,溶液pH值<7呈酸性,反之pH值>7呈鹼性。
4.純水之解離常數隨溫度升高而增加,故理論上不同溫度下中性水之pH值亦有所差異,大於25℃時小於7,小於25℃時大於7。
5.影響pH值之因素:
(1)溶媒效應:將不同强度的酸拉平到溶劑化質子水平的效應。
HCl + H2O → Cl- + H3O+HClO4+ H2O → ClO4- + H3O+
(2)鹽效應:離子強度所造成之影響。如0.01 M HCl之pH值為2.08。
(3)溫度:影響水中物種之解離程度(解離常數)。
6.pH值在水質上之意義:
水體之pH值為其是否適於生物生長或遭受污染程度之重要水質參數。自然水體之pH值多在中性範圍,當廢水排入時,其pH值可能產生明顯的變化。pH值除了與水中生物的生長有關外,亦影響物質的沈澱與溶解,故在防蝕、用水及廢水處理中,pH值之測定及控制均扮演重要之角色。
1.蒸餾水
2.待測土壤樣品
3.2mm孔隙網篩
4.125ml三角瓶×2
5.不同pH值之緩衝液
6.pH測定計
7.電子天秤
8.洗瓶、拭鏡紙
四、實驗步驟:
1. 取經2mm大小網篩篩過之土壤30克置於125ml三角瓶中,加入30ml之蒸餾水(1:1),另取經2mm大小網篩篩過之土壤10克置於125ml三角瓶中,加入50ml之蒸餾水(1:5)。將兩處理充分攪拌後靜置30分鐘,並間斷攪拌兩次,即可以pH計測定土壤pH。
2. pH計測定前,先以pH4及pH7之緩衝液校正,如果屬於鹼性試液,則以pH7及pH10之緩衝液校正。
3. 將pH計插入土壤溶液前,土壤溶液再予以充分攪和。
4. 測定土壤pH時,讀數至小數點後第一位即可。
5. 上述樣品各加入1ml 2N KCl 溶液,同樣方法測定pH,比較測定結果之差異。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土壤與肥料測定(一)
柯柯伯曰:機械分析比重計法
一、實驗目的:利用比重計測量土壤之質地(土壤中砂粒、坋粒與粘粒所占之百分比例)。
二、實驗原理:
土壤中的礦物粒子粗細並非一致,直徑大於2mm的粒子不可視為土壤粒子,我們稱之為石礫。土壤粒子由粗到細,依據其直徑區分為砂粒 (2 ~ 0.05 mm)、坋粒 (0.05 ~ 0.002mm)及粘粒 (< 0.002mm)。土壤中各種土粒所佔的比例,稱之為土壤的機械成分,把土壤各級土粒的含量百分比分析出來的操作程序,稱之為土壤的機械分析或稱為土粒粗細等級分析。進行土壤的機械分析的步驟有:1. 所有的土粒個別分開,所有的土塊團粒必須完全散開,成為個別的基本粒子。2. 測定各級土粒的正確百分比。
三、實驗材料:
1. Bouyoucos 式比重計:讀數為 0 ~ 60單位(g / l)。
2. 電動攪拌器:速率為9000rpm,附600 ml 攪拌杯。
3. 玻璃管:直徑2.5吋、高18吋,容量 1000 ml。
4. 分散劑:偏磷酸納 (Sodium metaphosphate) 50g/l或35.7g之(NaPO4)6及7.94g之Na2CO3溶於水,稀釋至一升。
四、實驗步驟:
1. 秤取50克之土壤 (需精秤至小數點後第一位),並將之置於250ml燒杯中。
2. 加入100ml含6% 之雙氧水 (H2O2),經過徹底攪拌後靜置一段時間,最後再加入兩滴戊醇以去除反應產生的泡末。
3. 冷卻後的土壤加入分散劑溶液 100ml。(此步驟在使絮聚的土壤中之Ca由具分散作用的Na取代,促進土壤分散)
4. 把土壤懸浮液倒入金屬分散杯,並加水到1/3至1/2杯。
5. 將金屬分散杯置於電動分散器上攪拌5至10分鐘。
6. 將土壤懸浮液倒入一公升之玻璃管管柱中,加水直至一公升處。
7. 將玻璃管管柱放置於試驗桌上,利用攪拌棒上下攪拌均勻。
8. 攪拌完成後便不可以再行攪動抑或移動玻璃管管柱,立即開始計時,於30秒時輕輕放入比重計,並於40秒時記下讀值D40s。
9. 小心把溫度計插入懸浮液中5公分處,並記錄溫度。
10. 重新以攪拌棒上下攪拌之,靜置到2小時再用比重計測量比重記下讀值D2hr。
比重計讀數校正:
1. 測定1000ml水中含 100 ml偏磷酸鈉之比重計讀數P1,然後從懸浮液讀數P40s及P2hr扣除P1數值。
2. 每次測定比重時,同時測定該懸浮液之溫度,如高於19.4℃,每增高1℃,比重計之讀數應加0.3,低於19.4℃時,每低1℃須減0.3,調整各讀數。
五、實驗結果:
計算:
砂粒=100 – D40s / W
粘粒=D2hr / W X 100
坋粒= 100 – (砂粒百分比 + 粘粒百分比)
結果解釋:利用土壤質地分類三角圖判別土壤質地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小黃瓜之行株距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溫室內土壤分析
柯柯伯曰:溫室內土壤分析
我們在種植小黃瓜的溫室中分三區域採取靠近植株周遭的土壤,自然風乾約一周後,分為兩袋(A、B),交予土壤與肥料學的盧老師,請他為我們將土壤帶回他為於台南的實驗室進行土壤分析,其分析結果為: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遠赴高雄壞瓜田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有朝一日成瓜農,不可不知瓜病害(七)
柯柯伯曰:細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
病原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病徵:病原菌感染子葉造成褐色壞疽病斑,感染本葉則是會出現深褐色水浸狀病斑,病斑常受葉脈限制,但會沿葉脈蔓延,在高濕度的環境下,病斑上可見乳白色菌泥泌出的痕跡;感染幼葉而病勢未繼續蔓延時,會造成病斑處破裂、葉片變形。葉部感染對植株的直接影響不大,但卻是果實感染的重要來源。果實被感染後於表面出現小型水浸狀深褐色或橄欖色斑點,不會擴大,但果肉組織呈木栓化或水浸狀褐腐。
生活史:種子發芽後病原細菌可以感染幼苗的子葉與本葉,罹病幼苗移入本田後,由葉部病斑泌出之病原細菌,藉雨水或噴灌侵入傷口或氣孔感染果實,幼果受感染後病斑不明顯,但到將成熟前病斑則迅速擴大,病原細菌也可以直接感染中、後期果,在28 ~ 32℃適溫下3 ~ 5天就可形成明顯的斑塊,病斑有時會龜裂,並泌出淡褐色的菌泥,成為重要的二次感染源。罹病殘株及果實如繼續留在田間,病原細菌可藉雨水及噴灌進行二次感染,加速病害的蔓延。
發生生態:經由採種、洗種時附著在種子的表面,也可侵入種子內的胚乳組織,帶菌的種子成為主要的感染源。自然帶菌的種子,播種後均有很高的發病率。頂灌為溫室及田間病原細菌蔓延的重要途徑,不少育苗場因種子帶菌,加上場區以噴灌的方式給水,造成株苗百分之百罹病。授粉期以病原細菌接種雌花,可於小果期出現病斑。
防治方法:
(一)遴選無菌種子
(二)隧道式栽培降低雨水傳播病害
(三)清除病株,注意衛生
(四)病田不採種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有朝一日成瓜農,不可不知瓜病害(六)
柯柯伯曰:瓜類疫病(Phytophthora rot)
病原菌:Phytophthora drechsleri (P. melonis)
病徵:病原菌危害葉片、莖蔓、果實及根部。初期在葉片、葉柄或細蔓上產生暗綠色水浸狀腐爛病徵。主蔓或莖基部罹病,亦會產生水浸狀斑點,濕度低時病斑停止伸展,植株不會死亡,但連續陰雨助長病勢蔓延,雨後罹病的植株呈葉片下垂,急速萎凋的症狀,終至植株死亡。病原菌侵入果實,造成凹陷暗綠色水浸狀,迅速蔓延至全果形成果腐,表面產生濃密的白色菌絲。
發生生態:本病害主要發生於高溫多濕的春、夏季,高濕環境下,罹病部位產生白色菌絲及游走孢子囊,釋放大量游走孢子,藉風雨及灌溉水傳播,並以卵孢子殘存於土壤中。
防治方法:
(一)採設施栽培,適度降低濕度防感染
(二)注意田間排水,避免淹水傷根
(三)注意衛生,拔除病株
(四)噴藥防治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有朝一日成瓜農,不可不知瓜病害(五)
柯柯伯曰:瓜類立枯病(Damping-off)
病原菌學名:Pythium spp.
病徵:種子播種遭受到感染時,會造成不發芽的現象,而在幼苗時感染的情況,則會導致莖基部出現水浸狀、暗綠色以及縊縮的表現,並且造成幼苗倒伏與失水萎凋的病徵。
生活史:卵孢子自行發芽產生菌絲侵入感染寄主,亦可發芽產生孢囊與游走孢子,再行侵入與感染寄主。侵入寄主後,在寄主組織內纏聚與繁殖,大量繁殖產生孢囊梗與孢囊,進行重複性的侵入與感染。孢囊可直接發芽產生發芽管侵入寄主植物,亦可產生游走子,由游走子間接發芽產生發芽管侵入寄主植物。當寄主植物死亡或環境不適合生長時,可由藏精器與藏卵器交配,產生卵孢子,以卵孢子存活越冬,完成其生活史。
發生生態:病原菌以卵孢子的形式在土壤中渡冬,高溫多濕的環境下便產生菌絲侵襲寄主,也可以透過產生孢囊與游走孢子感染寄主,遇水時多依靠游走孢子傳播。
防治方法:
(一)注意衛生,清除病株
(二)注意排水,切忌淹水
(三)噴藥防治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有朝一日成瓜農,不可不知瓜病害(四)
柯柯伯曰:花胡瓜炭疽病(Cucumber anthracnose)
病原菌學名: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
病徵:各生長期皆能感染此病,但以中後期的情況較為嚴重,初期在葉片上會出現水漬狀小斑點,逐漸擴大成為近圓形病斑,紅褐色,外圍有一圈黃紋。病斑多時互相癒合成不規則的大斑塊,其上並長出許多小黑點,即分生孢子盤。潮濕時會溢出粉紅色黏質物的分生孢子。天氣乾燥時,病斑中部開裂、穿孔,導致葉片乾枯。在莖的部分,病斑是長圓形,稍凹陷,初呈水漬狀,淡黃色,後變為深褐色或灰色。果實方面,未成熟的果實不易感病,如感病則瓜果多變彎曲。接近成熟的果實被害時,初出現淡綠色水漬狀的斑點,很快變為黑褐色,並逐漸擴大,凹陷,中部顏色較深,上長有許多小黑點。發病果實常彎曲、變形。
生活史: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和擬菌核隨著寄主的殘餘物遺留在土壤中越冬。此外,種子也能帶菌傳播病害。越冬後菌絲體和擬菌核,第二年發育成為分生孢子盤,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種子上潛伏的菌絲體,在播種發芽後,可以直接侵害子葉。寄主發病後,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又能於病部形成分生孢子盤及分生孢子,造成再次侵染。分生孢子的傳播主要依靠雨水和地面流水的衝濺,故一般貼近地面的葉片首先發病。
發生生態:濕度是誘發此病的主導因素。持續87~95%的高濕度下,潛育期只需三天,濕度愈低,則潛育期愈長,病害發生也較慢。溫度對此病的影響較小,此病在10~30℃的範圍內都會發生,但以24℃為最適。瓜果在貯藏和運輸中的發病,隨著果實的成熟度而增加,瓜愈老熟,愈易感病。偏施氮肥,排水不良,通風不佳,寄主生長衰弱,或連作使土壤中病菌積累等因素,均有利於發病。
防治方法:
(一) 選用無毒植株。
(二) 注重田間衛生,隨時除病株or病蔓並加以燒毀。
(三) 重病地區應以非瓜類作物進行三年輪作。
(四) 選擇排水良好的土壤並且避免潮濕悶熱。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有朝一日成瓜農,不可不知瓜病害(三)
柯柯伯曰:瓜類露菌病 (Downy mildew)
瓜類露菌病
一、病原菌學名: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二、病徵:發病初期從下位葉開始,在葉片上呈現淡黃色的小斑點,逐漸擴大而呈角班。遇濕則在葉下表面產生暗灰色的黴粉。病情進展快速時,病斑會互相融合使得葉片枯黃,在乾枯時葉片容易破裂。
三、生活史:此病原菌為絕對寄生菌,因此無法在培養基上培養,病原菌藉孢子囊及菌絲存活於病株,濕度高時,病原菌孢子囊梗會伸出寄主葉下表面著生孢子囊,成熟時脫落,遇濕發芽,形成游走孢子,每個孢子囊內平均可產生7個游走孢子,由氣孔侵入為害。
四、發生生態:遇冷濕的環境發生最嚴重,最適發病溫度16 ~ 22℃,排水不良、陰雨天、密植及氮肥過多,易使露菌病發生。病原菌孢子囊容易脫落,在15~22℃時,如相對濕度達100%,只要5小時即可完成感染。病原菌由氣孔較多的葉片下表面侵入,最快在24小時之內,就能夠侵入後再產孢,進行第二次的感染。本病原菌不會經由種子傳播。
五、防治方法:
(一) 避免密植。
(二) 畦面舖銀灰色塑膠布減少病原隨雨水潑濺傳播。
(三) 避免多施氮肥。
(四) 抗病育種。
(五) 藥劑防治。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有朝一日成瓜農,不可不知瓜病害(二)
柯柯伯曰:白粉病(Powdery mildew)
白粉病(Powdery mildew)就在剛種植沒多久後,我們就發現葉面上開始出現白色粉狀斑點,搖晃葉子還會晃下許多白色粉末,而這就是瓜類中常見的白粉病,而病徵大多出現在下位葉,有時候幾乎會使葉子上表面布滿全白的粉末,剛好附近溫室的絲瓜以及瓠瓜也有類似情形,於是我們懷疑可能就是去施肥時不小心將真菌的孢子帶過來的。
以下就白粉病做了一些資料整理:
一、病症:
危害的部位主要在葉子上,也會擴展至葉柄及莖蔓,可是不會發生於地下部之植物組織。當孢子發芽產生短短的發芽管時,在寄主的體表產生附著器,進入細胞中膠層形成吸器以吸取寄主細胞之養分,之後病原孢子會再產生其他發芽管、菌絲、附著器及吸器,蔓延在寄主體表,然而病斑大小很少超過2公分,因寄主受感染之組織易老化而減緩病斑擴展。在適合的環境條件下,從侵入感染至病徵顯現而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整個生活史約5 ~ 6天,傳播速率極快。
本病為害作物之葉、葉柄、莖及果實,最初在葉片上產生白粉狀斑點,爾後白粉漸濃,轉變為灰白色,病斑擴大相互連結佈滿全葉,終使葉片枯黃;病斑可蔓延至葉柄、莖及果實。
一種真菌性病害,其病原菌是絕對寄生菌,所以無法由培養基培養出來,但非絕對專一性,因此可以感染瓜類以外的作物。
二、生態:
白粉病發生於冷涼乾燥的季節,在露地栽培每年10月開始發生,至次年5月雨季開始時白粉病便會逐漸減少;而塑膠布設施栽培作物,因無雨水淋洗,白粉病較露天栽培者發生時期長,有些地區甚至全年會發生。
瓜類白粉病孢子發芽需有95%以上的相對溼度。瓜類白粉病之病斑進展以10~25℃較,而以25℃最為適合;一般從感染至出現白粉徵狀約4~7 天,即完成一個生活史時間為4~7天。
作物白粉病病斑上白粉狀物,為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藉風力傳播,而不經雨水傳播。
白粉病之病原為真菌,屬子囊菌綱,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白粉菌科真菌為害寄主極,現有全世界紀錄超過七千種白粉病,在本省白粉病寄主亦多達200種以上,不過不同科作物之白粉病病原完全屬於不同屬或不同種,彼此不相同,故不同科作物之白粉病菌不會互相感染為害。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有朝一日成瓜農,不可不知瓜病害(一)
柯柯伯曰:黃瓜粘病
粘病一、病症:
黃瓜粘病僅發生於育苗期中的子葉和葉子。本葉最先發生病徵,在由葉脈區分出的多角形產生浸水狀病斑,然後,該部份會先變為黃色,不久後又再變為黃褐色到灰白色。多濕氣候下,在病斑的葉背處會出現暗灰色的黴菌(分生子梗以及其分生孢子)。
黃瓜粘病通常從下位葉開始發病而待多數病斑結合後,葉子再全面變成黃褐色,而且一旦乾燥則變得粗糙,並且葉緣部份會捲起而枯萎。
二、生態:
病原菌是屬於藻菌類的一種,而會產生分生孢子、遊走孢子囊與卵孢子,分生孢子在水珠中發芽並且產生運動性的遊走子,然後,從氣孔侵入葉子來發病,而侵入的菌絲則在葉子組織內迷走,並從病葉背面的氣孔長出分生孢子梗,然後,再由其先端產生檸檬形的分生孢子,傳染是此分生孢子藉著吹風等而飛散,並附著於葉面,待有水珠就會發芽,而分生孢子的發芽適溫為21~24度;孢子形成的適溫則為15~19度,尤其是夜晚比白晝更容易產生;感染溫度為15~30度之間,適溫為27度。
黃瓜粘病菌跟南瓜粘病菌的生態種不同。所以,黃瓜菌是不會侵害南瓜,但是南瓜菌則有時候也會侵害黃瓜或其他種瓜類,這時候將會產生跟南瓜粘菌類似的小病斑。
最後,至於最容易發病之氣溫為20度左右,也就是溫度高的梅雨季與秋季。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雨季後白粉防治
柯柯伯曰:雨季後白粉防治
連續超過一周的陰雨綿綿,整個嘉義埋沒於愁雲慘霧之中,導致我們的農場工作受到很大的阻礙,其一,側芽因為大雨而不能照期修剪,使小黃瓜植株顯得雜亂無章,也因為豪雨而必須延後噴藥的工作,致使白粉病猖獗蔓延,已經從原先只分布於老葉進而擴散至整株,我們還有觀察到,白粉菌病癥上另外長出灰黑色的他類真菌,進實驗室詢問老師後也未得到確切的答案,連日的滂沱豪雨也使的小黃瓜授粉不全更顯得嚴重,出現果實末端狹小枯黃的現象,只好痛心摘除,將這類瓜丟棄於地者不佔少數,另外,我們還發現有些小黃瓜出現瓜類毒素病的病癥,其病徵為果實末端呈現不正常的細小收尾,末端細小處顏色為怪異的青綠色,有時毒素病癥出現在即將可以採收的瓜上,導致嚴重損失。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梅雨季雨過天晴
柯柯伯曰:梅雨季雨過天晴
連日的豪雨之後今天竟然出現了大太陽,但這並不代表雨過天晴,小黃瓜的生長狀況仍舊處在愁雲慘霧當中,因為授粉不完全導致許多小黃瓜會如圖中所表現的一樣,只有連接植株的瓜蒂的部分有成長,而尾端卻是枯黃萎縮,希望接下來的日子能夠順利撐完採收,真正的雨過天晴。
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有朝一日成瓜農,不可不知瓜蟲害(五)
柯柯伯曰:花胡瓜南黃薊馬
花胡瓜南黃薊馬(Southern yellow thrips)一、物種學名: Thrips palmi Karny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152頁。台中。229頁。)
二、生態習性:
二十至二十五度為其發育適溫,在二十五度情況下,約十五天即可完成一個世代,年發生十到二十世代,成蟲可行有性生殖及孤雌生殖。卵產於葉片組織內,成蟲及若蟲主要棲息於幼嫩心葉或花器內,吸食植株汁液,被害葉片可見無數蒼白小斑點,沿著葉脈基部向葉尖逐漸延伸,如果細察葉背,則可見到如針尖之小蟲爬行。被害植株頂端生長停止並萎凋褐化,在田間以春季乾旱期為發生盛期。(陳文雄、鄭安秀。1999。瓜菜類-胡瓜。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瓜39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三、形態構造:
卵: 卵灰白色,腎型。
幼蟲: 幼體蟲細長,初孵化時灰白色,漸漸轉成淡黃色至桔黃色。
蛹: 淡黃色,觸角與足貼緊身體,胸背方具有翅芽。
成蟲: 雌蟲頭部及胸部橙黃色至黃褐色,腹部褐色至黑褐色。觸角第1、2節黃褐色,第3節黃色,第4~7節褐色。前翅淡褐色,基部透明。腳黃色,但腳節外緣稍褐色。頭寬較長度為大,單眼間刺毛短,在三角帶外。前胸較頭部為大,2之後緣腳刺毛長。體長約0.9公厘。雄蟲0.5~0.7公厘。(陳文雄、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05頁。葉瑩編。)(林鳳琪、陳文華。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412頁。葉瑩編。)
四、危害部位:葉片、花朵。
五、危害症狀:
胡瓜幼苗時即可發現成蟲及若蟲危害。以銼吸式口器銼食植株葉、花部,被害部呈細密白點。被害植株頂端生長停止並呈萎縮褐化。為害葉片時,致使葉片發育緩慢或畸形。開花期部份成、若蟲移至花企危害,影響授粉,危害果實則使幼果黃化脫落,或果實表面有粗斑,影響品質。(陳文雄、鄭安秀。1999。瓜菜類-胡瓜。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瓜39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六、鑑定要領:
本蟲與蔥薊馬及淡色薊馬甚為相似,唯本蟲雌成蟲1.0~1.3公厘,淡黃色或橙色,前翅上脈末端具 3根刺毛。一般於心梢危害最多,可致心芽萎縮,並呈褐化,終至頂端生長停止,危害果實可致果實表面有粗斑,或沾附其排泄物。年發生數世代,成蟲及若蟲主要棲息於幼嫩心葉內,吸食植株汁液,多發生於高溫乾燥期,4~7月及10、11月為發生盛期,雨季則密度減少。被害植株頂端生長停止並呈萎縮褐化。開花期多移行至花部為害,影響授粉,幼果被害呈粗糙之傷痕。
七、防治方法:
1 . 在胡瓜上目前無推薦防治本蟲之藥劑,可試用:
(陳文雄、鄭安秀。1999。瓜菜類-胡瓜。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瓜48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2. 施放捕食性天敵(小黑花樁象、中華斑腿盲樁象)。(王清玲。1994。南黃薊馬天敵:中華斑腿盲椿象與曹氏小黑花椿象之捕食能力。植保會刊 36:141-154。)
3. 利用南黃薊馬對藍色的偏好設置藍色誘蟲粘帶。(邱輝宗、吳美蘭、許露芬。興農307期,81頁。)
4. 每次摘除老葉後應予清除,以免薊馬再侵害植株。(張念台、林正忠、陳明昭。1999。果菜類-茄子。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果23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參考文獻:
http://kmweb.coa.gov.tw/techcd/%E4%BD%9C%E7%89%A9%E7%97%85%E8%9F%B2%E5%AE%B3%E8%88%87%E8%82%A5%E5%9F%B9%E7%AE%A1%E7%90%86%E6%8A%80%E8%A1%93%E8%B3%87%E6%96%99/%E8%94%AC%E8%8F%9C/%E6%9E%9C%E8%8F%9C%E9%A1%9E/%E8%83%A1%E7%93%9C/%E8%9F%B2%E5%AE%B3/%E8%83%A1%E7%93%9C-%E5%8D%97%E9%BB%83%E8%96%8A%E9%A6%AC.htm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有朝一日成瓜農,不可不知瓜蟲害(四)
柯柯伯曰:番茄斑潛蠅
番茄斑潛蠅(Tomato leafminer)一、物種學名:Liriomyza bryoniae (Kaltenback)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136頁。台中。229頁。)
二、生態習性:
年發生20~22世代。成蟲體黑白相間,成蟲及幼蟲均會危害。成蟲以產卵管刺破葉片組織吸吮汁液或在葉部組織內產卵,幼蟲孵化後在葉肉與表皮之間潛食,僅剩上、下表皮,形成白色曲折之隧道食痕,嚴重時被害葉片乾枯。老熟幼蟲在土中或畦上覆蓋之塑膠布上化蛹。番茄斑潛蠅在番茄上有二個盛期,一為苗期2~5葉,另一為結果後期之中老葉,如被害嚴重,全園呈一片焦枯景象。(陳文雄、鄭安秀、王添成。1999。果菜類-蕃茄。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果10-11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三、形態構造:
卵: 卵呈半透明乳黃色,橢圓形,長約0.23公厘。
幼蟲: 幼蟲蛆形,乳白色,頭咽骨片黑色清晰可見,老熟幼蟲的前端乳黃色,後端白色,體長約2.15公厘。
蛹: 蛹橢圓形,長約2公厘,初金黃色後變暗褐色。
成蟲: 體長約2公厘,雌蟲尾端呈黑色具發達之產卵管。頭部顏面、觸角,胸部之側板,腹部之腹面以及腳之基節、轉節與腿節均黃色,觸角之鞭毛,腳之脛節及跗節黃褐色。前胸及中胸背板具光澤之黑色,中胸小楯板黃色,胸部腹面在前腳與中腳基節間為黑色,餘為黃色。腹部背面黑色,每節後緣具黃色橫紋。(陳文雄、陳昇寬、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80-381頁。葉瑩編。)
四、危害部位:葉片。
五、危害症狀:
主要危害葉片。在葉片上,成蟲以產卵器刺破表皮產卵或以其口器吮吸嫩葉汁液造成許多點狀灰白色傷口。孵化後,幼蟲潛入葉肉組織內取食,殘留上、下表皮,其食痕外觀初為灰白色彎曲隧道,後轉為褐色,嚴重時全園呈一片焦枯景象。生育後期,老葉發生較嚴重。(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137頁。台中。229頁。)
六、鑑定要領:
卵橢圓形,乳白色半透明。幼蟲長約 3毫米,體色較淡趨近於灰白色,老熟幼蟲身體顏色分兩截,後半較黃,前半較白。蛹橢圓形,深褐色。成蟲身體黑黃相間,前翅較非菊斑潛蠅。完成一世代最短約需二週,在南部年約有二十世代。幼蟲在葉片上鑽食,造成灰白色的隧道,潛食的痕跡比較前種斑潛蠅細長而直。老熟幼蟲鑽出隧道在葉面化蛹。為害菊花、瓜葉菊、康乃馨、滿天星等。
七、防治方法:
1.在胡瓜上目前無推薦防治本蟲之藥劑,可試用:
2. 於棚架上每隔4公尺懸掛1張黃色黏板,誘殺成蟲。(陳文雄、鄭安秀。1999。瓜菜類-胡瓜。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瓜47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參考文獻:
http://kmweb.coa.gov.tw/techcd/%E4%BD%9C%E7%89%A9%E7%97%85%E8%9F%B2%E5%AE%B3%E8%88%87%E8%82%A5%E5%9F%B9%E7%AE%A1%E7%90%86%E6%8A%80%E8%A1%93%E8%B3%87%E6%96%99/%E8%94%AC%E8%8F%9C/%E6%9E%9C%E8%8F%9C%E9%A1%9E/%E8%83%A1%E7%93%9C/%E8%9F%B2%E5%AE%B3/%E8%83%A1%E7%93%9C-%E7%95%AA%E8%8C%84%E6%96%91%E6%BD%9B%E8%A0%85.htm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有朝一日成瓜農,不可不知瓜蟲害(三)
柯柯伯曰:銀葉粉蝨
銀葉粉蝨 (Silverleaf whitefly)一、物種學名:Bemisia argentifolii Bellows & Perring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159頁。台中。229頁。)
二、生態習性:
食性雜,可為害500種以上的植物,為新侵入重要害蟲。全年發生、雜食性,危害作物達500種以上,以初秋至春末之旱季為高峰期,溫度太高或太低及長期降雨濕度高較不利其生長,以3~6月及9~11月為發生盛期,26~28℃暖冬及設施內最適其發育,卵期約5日,幼蟲期約15日,成蟲期壽命可達1~2月,完成一世代夏季僅需19~27日,冬季約30~60日。成蟲在植株葉背產卵,雌蟲經交尾後喜在葉背陰暗處、陽光照射不足,較不通風的地方產卵,母蟲一生產卵達200~350粒卵,孵化後之若蟲有四齡,一齡有足,尋找適當寄主,二齡以後足退化固著於中老葉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植株養液,羽化後成蟲繼續危害或再飛至其他之新梢葉背組織產卵。成蟲多群棲於新葉之葉背,成蟲不擅長距離飛翔,一般受干擾時在植株上端或周圍稍作盤旋後仍回原作物棲息危害,一般靠風力傳佈。卵殼、蟲體、蛻皮及其排泄物可引起煤煙污染植株。為新侵入重要害蟲。(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160頁。台中。229頁。)
三、形態構造:
卵:紡錘形,淺黃綠色,老熟時轉為淺棕色,長約0.2厘米,卵成豎立狀固著於葉上。
若蟲:第一齡若蟲長橢圓形,尾端較尖,淺綠色,半透明,具足及觸角。第二、三齡若蟲形態與第一齡蟲相似,但足及觸角退化。第四齡若蟲紅色眼點清晰可見,老熟時更可見體內將羽化的蟲體。
成蟲:體長0.8~1.3厘米,蟲體黃色,翅白色。
(林鳳琪,陳文華。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80-381頁。葉瑩編。)
四、危害部位:葉部。
五、危害症狀:
除直接刺吸植株營養液外並傳佈病毒病。成蟲及若蟲分泌蜜露,誘引螞蟻或其他昆蟲,分泌物多時並可誘發黑煤病,葉片及果實上有如灑了一層黑膠水,影響光合作用。(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160頁。台中。229頁。)
六、鑑定要領:
白色小蟲,多群棲於葉背,受震動時飛起但很快又停在附近。幼蟲淡黃色體型小,扁橢圓形,初齡幼蟲會移動,但很快就固定在葉背不移動,刺吸汁液,使植株生長衰弱,卵殼、蟲體、蛻皮及煤煙污染植株。
七、防治方法:
1.誘殺法:
因成蟲偏好綠色,可利用綠色粘板或水盤誘殺,以降低族群。(宜5公尺置一塊,高度以不超過作物一公尺為宜)(陳文雄、鄭安秀。1999。瓜菜類-胡瓜。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瓜49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2. 化學藥劑防治:
(1)苗期: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165頁。台中。229頁。)
(2)成蟲用藥: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145-146頁。台中。229頁。)
3. 非化學藥劑防治:
在網室盆栽之聖誕紅,篩選出4.5%苦楝油乳劑1000倍加展著劑Bivert 4000倍及49%脂肪酸的鉀鹽M-Pede溶液50倍二種聖誕紅防治藥劑,對銀葉粉蝨均有低毒安全有效防治之效果,可參考使用在有機作物上,但高溫32℃以上太濕或太乾環境下易發生藥害,不宜使用。
4. 天敵:
(1)捕食性天敵如‥瓢蟲、草蛉、大眼椿象、蜘蛛等可食若蟲。
(2)寄主性天敵如‥東方蚜小蜂、淺黃恩蚜小蜂、艷小蜂。
5. 田間管理:
通風不良與日照不足之環境,尤其設施內,會助長其族群之增長,宜保持通風。銀葉粉蝨寄主廣,雜草或其他寄主及枯枝癈葉應清除或同時防治。
(黃山內。1997。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86-1(NO.67)。台南區農業改良場。6頁。)
參考文獻:
http://kmweb.coa.gov.tw/techcd/%E4%BD%9C%E7%89%A9%E7%97%85%E8%9F%B2%E5%AE%B3%E8%88%87%E8%82%A5%E5%9F%B9%E7%AE%A1%E7%90%86%E6%8A%80%E8%A1%93%E8%B3%87%E6%96%99/%E8%94%AC%E8%8F%9C/%E6%9E%9C%E8%8F%9C%E9%A1%9E/%E8%83%A1%E7%93%9C/%E8%9F%B2%E5%AE%B3/%E8%83%A1%E7%93%9C-%E9%8A%80%E8%91%89%E7%B2%89%E8%9D%A8.htm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有朝一日成瓜農,不可不知瓜蟲害(二)
柯柯伯曰:斜紋夜蛾
斜紋夜蛾 (Tobacco cutworm; Army worm)一、物種學名: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86頁。台中。229頁。)
二、生態習性:
斜紋夜盜為雜食性害蟲,故全年均可發現。斜紋夜蛾成蟲具有趨光性,成蟲與幼蟲均晝伏夜出,一般於日落後開始活躍。成蟲交尾後,將卵產於植株上,通常300~400粒產於一塊,並覆以雌蛾的體毛。卵期在25℃時4~8天。孵化後,幼蟲期有群棲性,主要以葉部為食,並可取食心梢或花器,果實形成後,幼蟲亦會危害果實,造成植株生長不良或影響產量。幼蟲6齡,在25℃時幼蟲期約需14天,前蛹期3天,老熟後潛入被害株附近土中3~6公分處化蛹,蛹期10天。年可發生8~11世代,10~11月發生密度最高,4~6月次之,無明顯越冬現象。夏季完成一世代需35天,冬季需100天。1、2齡幼蟲甚小不易被發現,3齡幼蟲長約7~8公厘,為黃色或淡青色上有黑斑或褐紋的青蟲,體表光滑無毛。
三、形態構造:
卵: 淡黃色,饅頭狀,有放射狀之隆紋及橫線,直徑約0.5公厘。本蟲卵多產於寄主葉的背面,成塊狀,卵塊上覆有黃毛狀物。
幼蟲: 一、二齡時,頭部黑褐,胴部灰褐,背線、亞背線及氣門下線皆為白色,且在氣門下線附近有圓紋。三齡以後,氣門上線成白紋,位於各節中央,其上有眼狀黑紋,體長約10公厘。
蛹: 蛹赤褐色有光澤。
成蟲: 體長16~20公厘,翅展36~41公厘。體及翅皆褐色,頸板有灰色線,前翅之前半有灰白色細線數條,內橫線灰白色,其外緣略呈暗褐色,內方稍呈鉛色,環狀紋傾斜,灰白色,接近其旁之脈白色。腎狀紋前半略呈灰色,外線灰白色。外緣線白色,後翅白色,翅頂及外緣線暗色。(林鳳琪、陳文華。1995。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第407頁。葉瑩編。)
四、危害部位:葉片。
五、危害症狀:
幼齡時,常由葉下表皮取食而殘留上表皮,且可將幼葉食盡留下葉柄或葉脈。老齡幼蟲則可取食植株之任何地上部。幼蟲食性極雜,被害之蔬菜常失去商品價值,田園中之蔬菜被害嚴重時,常導致廢耕。在一植株上有時可發現五、六隻幼蟲啃食,造成狼狽之食痕或蟲孔。
六、鑑定要領:
成蟲,褐色,前翅上有一條灰白色粗斜紋,體長約17公厘。卵:饅頭狀,淡綠色,徑約 0.5公厘,成塊產於葉片上並以鱗毛蔽蓋之。幼蟲,色彩變化多,有黑、暗褐、綠褐、灰褐色等,第4及 10~11節共 6個黑紋較明顯,體長約40公厘。蛹,赤褐色,體長約20公厘。孵化幼蟲群棲於葉背嚙害,只留表皮膜呈透明食痕或小孔。 3齡以後分散日間潛伏於土中或枯葉中,至黃昏後自葉緣蠶食全葉,嚴重時只留葉柄及葉脈。老熟幼蟲至土中化蛹。
七、防治方法:
1. 如發現卵塊或初齡幼蟲時,宜及時摘除及銷燬。
2. 由於本蟲食物極雜,田間如間作植物等必須同時防治。
3. 利用性費洛蒙誘殺雄蛾,減少雄蛾群棲及減少雌雄交尾機會。
4. 種植前或休閒期如發現本蟲幼蟲或蛹之密度高時,可灌水淹蓋全園,以殺死土中之蛹與幼蟲。
5. 清除殘株及雜草以減少本蟲之隱蔽場所。
(陳文雄、陳昇寬、張煥英。1995。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第381頁。葉瑩編。)
6. 植保手冊上推薦斜紋夜蛾之防治藥劑:任選以下任何一種藥劑防治:
藥劑名稱
|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
|
稀釋倍數
(倍)
|
施藥方法
|
注意事項
|
37.5%汰芬諾克水分散性粒劑
(Diafenthiuron+
Fenoxycarb)
|
0.8-1.0公斤
|
1,000
|
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
1.包葉菜類採收前14天停止施藥。
2.小葉菜類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
|
25%汰芬隆水懸劑
(Diafenthiuron)
|
1-1.5公升
|
750
|
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
採收前14天停止施藥。
*汰芬隆為限制登記使用農藥,不接受擴大作物範圍申請。
|
斜紋夜蛾性費洛蒙緩釋劑
|
1. 每公頃設置點數5至10個,每個點前後距離約50公尺、左右距離約20公尺。
2. 誘餌以"S"型固定於誘蟲盒內,每月更新一次。 3. 誘蟲盒懸掛高度離地面1至1.5公尺處,或於作物生長點上方50至60公分處。 4. 誘蟲盒以中式誘蟲盒、制式誘蟲盒或利用廢棄保特瓶自行加開誘蟲口。 |
1. 本性費洛蒙引誘劑是以塑膠微管為載體,每支誘餌內裝劑量為5mg。
2. 使用前將性費洛蒙微管一端剪開,再行固定於誘盒內。 3. 不宜同時將兩種不同性費洛蒙置於同一個誘蟲盒內。 4. 誘蟲盒誘得昆蟲後,底部之塑膠袋須最少每周清除或更新一次。 5. 濕度低於攝氏15度以下雨季連續下雨時,因蟲口數降低,暫緩施設。 |
||
33%佈飛百滅寧乳劑
(Profenofos+
Permethrin)
|
0.8-1公升
|
1,000
|
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
1.採收前12天停止施藥。
2.對魚毒性高。
|
30%佈飛賽滅寧
(Profenofos+
Cypermethrin)
|
0.8-1公升
|
1,000
|
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
1採收前10天停止施藥。
2.具致腫瘤性。
|
35%白克松可濕性粉劑
(Pyraclofos)
|
0.25-0.5公斤
|
3,000
|
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
採收前15天停止施藥。
*白克松為限制登記使用農藥,不接受擴大作物範圍申請。
|
2.8%畢芬寧乳劑
(Bifenthrin)
|
0.5-1公升
|
2,000
|
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
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
*畢芬寧為限制登記使用農藥。
1.不接受擴大作物範圍申請。
2.標示加註致腫瘤等注意事項。(屬致癌性C級)
3.標示加註禁用於豆苗及河床地西瓜,且水域禁用。
|
2.5%賽洛寧微乳劑
(lambda-
Cyhalothrin)
|
0.5-1公升
|
2,000
|
幼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
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
|
2.46%賽洛寧膠囊懸著液
(lambda-
Cyhalothrin)
|
0.5-1公升
|
2,000
|
幼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
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
|
2.8%賽洛寧乳劑
(lambda-
Cyhalothrin)
|
0.5-1公升
|
2,000
|
害蟲發生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
|
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
|
58%乃力松乳劑
(Nalad)
|
1公升
|
1,000
|
採收前4天停止施藥。
|
|
50%馬拉松乳劑
(Malathion)
|
1.0-1.2公升
|
500
|
每隔5至7天施藥一次。
|
採收前4天停止施藥。
|
10%美文松乳劑
(Mevinphos)
|
3公升
|
350
|
每隔10至15天施一次藥。
|
採收前3天停止施藥。
|
10%美文松溶液
(Mevinphos)
|
3公升
|
350
|
每隔10至15天施一次藥。
|
採收前3天停止施藥。
|
20%芬化利水基乳劑
(Fenvalerate)
|
0.15-0.25公升
|
3,000
|
每隔7天施藥一次。
|
|
20%芬化利乳劑
(Fenvalerate)
|
0.15-0.25公升
|
3,000
|
每隔7天施藥一次
|
|
20%芬化利片劑
(Fenvalerate)
|
5,000
|
每隔7至10天施藥一次。
|
採收前7天停止施藥。
|
|
20%芬化利可濕性粉劑
(Fenvalerate)
|
5,000
|
每隔7至10天施藥一次。
|
採收前10天停止施藥。
|
|
5%芬化利乳劑
(Fenvalerate)
|
0.5公升
|
2,000
|
每隔7天施藥一次。
|
採收前10天停止施藥。
|
40.64%加保扶水懸劑
(Carbofuran)
|
1,200
|
每隔7天施藥一次。
|
||
10%百滅寧可濕性粉劑
(Permethrin)
|
3,000
|
每隔7天施藥一次。
|
||
10%百滅寧乳劑
(Permethrin)
|
3,000
|
每隔7天施藥一次。
|
||
25%二福隆可濕性粉劑
(Diflubenzuron)
|
1,500
|
採收前23天停止施藥。
|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86-89頁。台中。229頁。)
參考文獻:
http://kmweb.coa.gov.tw/techcd/%E4%BD%9C%E7%89%A9%E7%97%85%E8%9F%B2%E5%AE%B3%E8%88%87%E8%82%A5%E5%9F%B9%E7%AE%A1%E7%90%86%E6%8A%80%E8%A1%93%E8%B3%87%E6%96%99/%E8%94%AC%E8%8F%9C/%E6%9E%9C%E8%8F%9C%E9%A1%9E/%E8%83%A1%E7%93%9C/%E8%9F%B2%E5%AE%B3/%E8%83%A1%E7%93%9C-%E6%96%9C%E7%B4%8B%E5%A4%9C%E8%9B%BE.htm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