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植保育才 第五組-陳奐宇、王俊傑

2014植保育才 第五組-陳奐宇、王俊傑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溫網室規畫作業

柯柯伯曰:溫網室規畫作業

溫室興建的規劃作業至少包括四大項:

1. 整體生產計畫
2. 基地整建
3. 溫室結構設計
4. 溫室生產系統規劃

一、整體生產計畫:
整體生產計畫需要考慮如下因子:勞力來源、市場需求、生產作業與財務負擔。整體規劃通常是為以後商業生產作業方式先進行初步規劃,然後再進行作業成本計算。如果初步計劃的周延性不足,則是再重覆進行規劃工作。規劃作業中考量因子包括:

1. 過去經營經驗(栽培的作物、市場的需求…等。)
2. 營運目標(例如新的品種、擴充現有面積。)
3. 特殊的生產目的(例如催梗作業)
4. 施工步驟
5. 成本估算
6. 施工工期(配合當地氣候狀態)
7. 勞力需求
8. 優先次序
9. 施工計畫
10. 施工計畫考核
11. 顧問相詢


二、基地整建考慮條件:


(一)自然條件:

1. 地理位置:尤其是鄰近的自然環境,例如畜牧場附近即不適合興建溫室。因此必須進行周圍建築佈置圖堪查,現有道路、水塘、濕地等調查。
2. 地形、地質:地勢平坦,自然坡度0.5%,有等高線圖,用以規劃排水、填平等作業。地下水位要在 - 2.5 m以下。
3. 水文:
   a. 水源與水質清潔性。
   b. 排水方便性。場地平面高於最大洪水高度1.0 m以上
4. 氣象
   a. 溫度:每旬,每週最高、最低溫度(平均值與絕對值)。
   b. 相對溼度:每旬、每週最高、最低相對溼度(平均值與絕對值)。
   c. 日照量、日照小時
   d. 降雨量 (平均值,單位時間最大降雨量)
   e. 風速、風向與最大瞬間風速。
   f. 積雪量

5. 地震紀錄、斷層地帶。


(二)技術與經濟條件:


1. 生產原料的供應與產品銷售市場
2. 能源、電力、瓦斯等獲得。
3. 給水、排水方式與可用路徑
4. 未來擴充面積
5. 交通路線
6. 土地可利用率(減少窪地、濕地等可使用地之比例)


(三)勞力:

1. 管理人員
2. 現場作業人員招募

(四)場地平面設計:

1.平面佈置設計

場區規劃,包括溫室、建築物、道路、工作間、管線、綠化區等相互位置。
2.豎向佈置設計

溫室區、建築物、道路、溝渠、管路等的設計標高。
3.運輸設計

內外運輸方式,人員與物料的動線。
4.管線設計
水、空氣、電力等傳導管線的設計、標高、間距。
5.綠化區設計:紓解通風系統排出悶熱空氣並建立生態空間。


(五)建物的位置佈置考量

溫室的位置佈置

風向:風扇出口與夏天風向相同
水牆:南北向,西邊不受阻擋
工作室、貯存室位置佈置。與溫室生產區的最近距離

(六)生產場場內運輸


運輸對象:原料、成本、人員、廢棄物
通路佈置、寬度規格、地面鋪設物(柏油或碎石面)


(七)場地規畫重要條件的歸納


生產地合乎作物對環境的特殊要求(例如夜溫、光週期、冬季光量)
生產地地有原料、有人力,接近水源、電源。
交通運輸的路徑良好
場地可利用率高
人力資源充沛
廢物(水、固體等)處理方便


三、溫室結構設計

溫室設計需要考慮的因子如下,檢查清單如附錄。
1. 基地選擇與附屬設備的配合
2. 溫室方位可以配合光線需求
3. 結構強度足以抵抗氣象災害
4. 披覆材料適用作物生長需求
5. 能源使用足以維持內部微氣候於適宜環境。
6. 環控設備與控制系統的控制能力。
7. 灌溉施肥系統的供應能力與調節能力。
8. 水、電、燃料等補給能力
9. 植物生產系統(地面、植床等)能配合作物需求
10. 物料輸送系統適用作物(例如單盆輸送或介盤輸送)
11. 勞力需求

四、溫室生產系統規劃

1. 結構:種植作物、栽培系統、自動化程度、設備安置位置,用以決定溫度高度、跨距、通風設備安裝等。
2. 環控設備:溫度、相對溼度、光量、光質、空氣流通性等調節設備。
3. 環控系統
控制器、感測器、控制設備、環控電腦等。
4. 供水系統:可用的水量、水質。
5. 灌溉系統:貯水系統、供水系統、自動控制系統。
6. 公共系統
供應水、電、瓦斯等管路與儲存設備。

五、溫室興建的檢查清單


(一)基地準備

1. 整平
2. 排水溝
3. 基礎挖掘

(二)公共用材

1. 電力供應
2. 自來水供應
3. 灌溉水供應
4. 電話、網路線
5. 天然氣供應
6. 油桶、儲存庫
7. 廢水處理系統

(三)溫室地基

1. 土壤壓實
2. 支柱
3. 圍牆
4. 地面混凝土行走部份與碎石地面
5. 屋頂排水管
6. 四周排水溝

(四)屋頂結構與披覆材料

1. 屋頂
2. 側面


(五)通風與降溫系統
1. 自然通風的天窗、側窗
2. 機械通風的負壓風扇
3. 水牆材料與使用面積,防青苔處理。
4. 噴霧設備
5. 內循環風扇

(六)內節能布與遮蔭系統

1. 外遮蔭網
2. 內遮蔭網
3. 內節能布
4. 黑幕光週期處理

(七)加溫系統

1. 熱風加溫機
2. 熱風分配管路
3. 熱水爐
4. 側面熱水分配管
5. 上方熱水分配管
6. 植床下方熱水分配管

(八)灌溉系統

1. 水處理設備
2. 噴灑系統
3. 澆水水管系統
4. 滴灌系統


(九)肥培系統
1. 滴定器
2. 液肥混合裝置

(十)光源系統

1. 補光(人工燈)系統
2. 人行走道照明系統

(十一)栽培系統

1. 溫室地板
2. 固定植床
3. 活動植床
4. 空中輸送系統
5. 地面行走搬運系統

(十二)環控系統

1. 感測器
2. 類比控制
3. 數位控制
4. 微電腦控制
5. 警告系統
6. 無線傳輸或網路傳輸系統

(十三)電力安裝
1. 配電盤
2. 控制盤
3. 介面盤
4. 作用電源
5. 低電裝置
6. 備用電源或不斷電發電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