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植物保護育才計畫
國立嘉義大學 植物醫學系 二年甲班 1012598陳奐宇、1012564王俊傑
花胡瓜(Cucumis sativus L.)為葫蘆科胡瓜屬之一年生蔓性作物,原產於印度,二十世紀初期自日本引入台灣種植。花胡瓜名稱源於果實幼嫩時採收,凋謝的花朵仍附著果底,而稱為花胡瓜,而花胡瓜在完全成熟後轉變為黃色,故別稱為小黃瓜,是餐桌上常出現的蔬果。夏日氣溫高,果實快速成長,清晨及黃昏時需各採收一次, 生長快速栽種容易,是雲嘉南地區十分普遍種植的作物之一。
由於,台灣氣候高溫多濕,病蟲害、雜草易滋生蔓延,為確保農作物的產量及品質,大多農民會施用農藥,若不正確地施用農藥,且忽視安全採收期的規定,提早採收上市,就會出現農藥殘留檢驗不符規定的情形。花胡瓜產季長、多輪採收、且需連皮一起食用,又需多次噴灑農藥,難免在採收期中施藥。
因此,我們想要選擇花胡瓜做為我們研究調查的作物。一來嘉義地區種植花胡瓜的農戶眾多,可多方學習且距離近採樣方便;二來花胡瓜為餐桌上的佳餚,但因農藥殘留問題使饕客們有所顧忌,我們想試著學習以有機栽種的方式,以最低的病蟲害防治成本中取得最高的產量,希望在與在地農民學習栽種的過程中能與學校所習得的知識相互呼應並增進實務診斷的能力。
二、花胡瓜栽種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
1. 花胡瓜授粉問題:
花胡瓜設施栽培如選擇栽種非單偽結果性品種,則需考慮到利用有效授粉昆蟲,以解決大量人工授粉之難題。
2.生理性障礙問題:
(1) 苦味果:花胡瓜果實靠近果梗的部分出現苦味物質。
(2)流產果:殘花未退果實開始黃化發育停止,最後成乾癟狀。
(3)尾端肥大果:症狀為果實的端部,接近花脫落的部位膨脹,而中間特別細。
(4)尾端細小果:症狀為近果肩部粗大,果實前端細,嚴重者成三角形的楔子狀。
(5)彎曲果:症狀為在果實的縱軸中央部分,一處或幾處出現皺縮而變細。
3.重要病蟲害問題:
(1) 毒素病 (Virus diseases):包括葉片黃化、嵌紋、脈綠、皺縮、變形、矮化;果實表面凸凹不平、色澤不均、變小、發育不良等,影響瓜果之商品價值。
(2) 疫病 (Phytophthora blight 或 Phytophthora rot):病株之莖基、莖或葉柄有水浸狀軟腐,最後病部隘縮;病葉初呈水浸狀,暗綠色大型病斑,天晴後變為褐色、乾枯、易破裂,果實亦可呈水浸狀腐爛之病徵。
(3) 蔓枯病 (Mycosphaerella black rot):初期瓜蔓產生深綠色水浸狀病斑,並有流膠現象,後期病斑轉為褐色,嚴重時萎凋死亡。
(4) 白粉病 (Powdery mildew):初期在葉片上產生白粉狀斑點,後來變為灰色或暗灰色,上面產生黑色小點之子囊殼;最後病斑擴大,相互連結終使葉片枯死。亦可為害瓜類葉柄、莖及果實。
(5) 斑潛蠅(Tomato leaf miner):主要係受番茄斑潛蠅(Tomato leaf miner)危害,番茄斑潛蠅為葉部之害蟲。
(6) 銀葉粉蝨(Bemisia argentifolii Bellows & Perring):銀葉粉蝨俗稱白蚊子、白粉蝨,屬於雜食性,危害作物達500種以上。雲嘉南地區全年發生,初秋至春末之旱季為高峰期。
※花胡瓜栽培管理作業曆:
(1)花胡瓜定植前:根瘤線蟲。
(2)花胡瓜育苗及生育初期:苗立枯病、病毒病、細菌性果斑病、白粉病、露菌病、蔓枯病、炭疽病、番茄斑潛蠅、棉蚜、甜菜夜蛾、南黃薊馬、銀葉粉蝨。
(3)花胡瓜開花結果期:露菌病、白粉病、炭疽病、蔓枯病、棉蚜、南黃薊馬、銀葉粉蝨、番茄斑潛蠅、甜菜夜蛾、二點葉蟎、瓜實蠅。
三、調查之方向:
我們將從花胡瓜的生活史開始調查,了解其各階段的種植管理,包括花胡瓜的生理狀態、環境的調控以及病蟲害的防治,關於病蟲害防治方面,我們也會調查相關天然防治的方法並且實驗。
四、執行之方式:
首先我們會從翻閱有關花胡瓜栽植的文獻著手,了解文獻上記載的方法後,我們會實際走訪鄰近農場詢問相關的經驗,接著我們會進行試種,所種植的花胡瓜會分成實驗組以及對照組,透過調控環境因子來調查其生理上的變化,另外關於病蟲害方面,我們也會去探查花胡瓜危害的情況來了解病蟲害發生時的病徵,方便未來在植物病蟲害的鑑定上能更精準的判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