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植保育才 第五組-陳奐宇、王俊傑

2014植保育才 第五組-陳奐宇、王俊傑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有朝一日成瓜農,不可不知瓜病害(七)

柯柯伯曰:細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


病原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病徵:病原菌感染子葉造成褐色壞疽病斑,感染本葉則是會出現深褐色水浸狀病斑,病斑常受葉脈限制,但會沿葉脈蔓延,在高濕度的環境下,病斑上可見乳白色菌泥泌出的痕跡;感染幼葉而病勢未繼續蔓延時,會造成病斑處破裂、葉片變形。葉部感染對植株的直接影響不大,但卻是果實感染的重要來源。果實被感染後於表面出現小型水浸狀深褐色或橄欖色斑點,不會擴大,但果肉組織呈木栓化水浸狀褐腐

生活史:種子發芽後病原細菌可以感染幼苗的子葉與本葉,罹病幼苗移入本田後,由葉部病斑泌出之病原細菌,藉雨水或噴灌侵入傷口或氣孔感染果實,幼果受感染後病斑不明顯,但到將成熟前病斑則迅速擴大,病原細菌也可以直接感染中、後期果,在28 ~ 32℃適溫下3 ~ 5天就可形成明顯的斑塊,病斑有時會龜裂,並泌出淡褐色的菌泥,成為重要的二次感染源。罹病殘株及果實如繼續留在田間,病原細菌可藉雨水及噴灌進行二次感染,加速病害的蔓延。

發生生態:經由採種、洗種時附著在種子的表面,也可侵入種子內的胚乳組織,帶菌的種子成為主要的感染源。自然帶菌的種子,播種後均有很高的發病率。頂灌為溫室及田間病原細菌蔓延的重要途徑,不少育苗場因種子帶菌,加上場區以噴灌的方式給水,造成株苗百分之百罹病。授粉期以病原細菌接種雌花,可於小果期出現病斑。

防治方法:
(一)遴選無菌種子
(二)隧道式栽培降低雨水傳播病害
(三)清除病株,注意衛生
(四)病田不採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