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植保育才 第五組-陳奐宇、王俊傑

2014植保育才 第五組-陳奐宇、王俊傑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有朝一日成瓜農,不可不知瓜病害(四)

柯柯伯曰:花胡瓜炭疽病(Cucumber anthracnose)


病原菌學名: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

病徵:各生長期皆能感染此病,但以中後期的情況較為嚴重,初期在葉片上會出現水漬狀小斑點,逐漸擴大成為近圓形病斑,紅褐色,外圍有一圈黃紋。病斑多時互相癒合成不規則的大斑塊,其上並長出許多小黑點,即分生孢子盤。潮濕時會溢出粉紅色黏質物的分生孢子。天氣乾燥時,病斑中部開裂、穿孔,導致葉片乾枯。莖的部分,病斑是長圓形,稍凹陷,初呈水漬狀,淡黃色,後變為深褐色或灰色。
果實方面,未成熟的果實不易感病,如感病則瓜果多變彎曲。接近成熟的果實被害時,初出現淡綠色水漬狀的斑點,很快變為黑褐色,並逐漸擴大,凹陷,中部顏色較深,上長有許多小黑點。發病果實常彎曲、變形。

生活史:病菌主要以菌絲體擬菌核隨著寄主的殘餘物遺留在土壤中越冬。此外,種子也能帶菌傳播病害。越冬後菌絲體和擬菌核,第二年發育成為分生孢子盤,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種子上潛伏的菌絲體,在播種發芽後,可以直接侵害子葉。寄主發病後,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又能於病部形成分生孢子盤及分生孢子,造成再次侵染。分生孢子的傳播主要依靠雨水和地面流水的衝濺,故一般貼近地面的葉片首先發病。


發生生態:濕度是誘發此病的主導因素。持續87~95%的高濕度下,潛育期只需三天,濕度愈低,則潛育期愈長,病害發生也較慢。溫度對此病的影響較小,此病在10~30℃的範圍內都會發生,但以24℃為最適。瓜果在貯藏和運輸中的發病,隨著果實的成熟度而增加,瓜愈老熟,愈易感病。偏施氮肥,排水不良,通風不佳,寄主生長衰弱,或連作使土壤中病菌積累等因素,均有利於發病。


防治方法:

(一)  選用無毒植株。
(二)  注重田間衛生,隨時除病株or病蔓並加以燒毀。
(三)  重病地區應以非瓜類作物進行三年輪作。
(四)  選擇排水良好的土壤並且避免潮濕悶熱。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