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植保育才 第五組-陳奐宇、王俊傑

2014植保育才 第五組-陳奐宇、王俊傑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有朝一日成瓜農,不可不知瓜蟲害(一)

柯柯伯曰:介殼蟲

一、介殼蟲(scale insects):
介殼蟲為昆蟲中最奇特的類群之一,分布地區極為廣泛,尤以熱帶地區為多。介殼蟲所有種類都是植食性,其體微小,繁殖力強,防治困難,除極少種類有益於人類外,許多種類皆為重要害蟲;部份種類更能傳播植物疾病,使植物遭受更大之損害。
介殼蟲活動力並不高,常隨苗木、接穗、種子、果實、塊根、鱗莖等傳入新的栽培地區,因其繁殖力強,若氣候和寄主條件適宜,便會在新地區造成嚴重的災害,因此,介殼蟲為農業上重要的害蟲之一。

二、分類地位與特徵:
介殼蟲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半翅目、胸喙群、介殼蟲總科,其特徵如下:
(1)跗節1節,少數種類2節,末端有爪1個。
(2)觸角1-13節。
(3)頭、胸、腹通常癒合。
(4)雌雄異型表現顯著。
(5)雌成蟲無翅。
(6)雄成蟲有翅一對,極少數種類無翅,足和觸角發育正常,口器則退化。
(7)1齡若蟲有足,能活動,許多種類自第2 齡後無足,營固著生活。
(8)體被各種臘質分泌物或裸露,如為裸露則體背面常強烈硬化。 

三、生態習性:
介殼蟲的生活史長短、越冬蟲期因種類及地區而異,大多數種類一年一世代或行多代,行孤雌生殖,介殼蟲雌蟲的發育歷經三齡或三齡以上,雄蟲發育則歷經四或五齡。雌蟲為漸進變態,雄蟲則為完全變態具有蛹期。雌蟲在體內孵化若蟲,體型扁平,具長毛以利風吹散,未出蠟前皆留在雌蟲體內,化蛹三次後變為成蟲。有些種類有寄主專一性,有些則取食許多種植物。 以春秋兩季乾旱期出密度最高,有些種類可以與螞蟻行共棲生活。

四、形態構造:
卵:   圓形,黃色長 0.2-0.25mm,寬 0.1-0.15mm,隨環境、季節之不同,產卵數亦有不同,卵常見於雌成蟲之介殼下。
幼蟲: 剛孵化之一齡幼蟲為圓形,半透明黃線色,長約 0.22-0.27mm,寬 0.07-0.15mm,具觸角及複眼各一對,足三對,並具有絲狀的口器,固定後由尾部之臀板分泌白色絲狀臘質的物質慢慢形成介殼。一齡幼蟲經脫皮後形成二齡幼蟲,二齡幼蟲黃褐色,表面較一齡幼蟲粗糙,有皺紋,長 0.4~0.5mm,寞 0.2mm,具眼。足及觸角退化且固定。此時雌雄長介殼蟲開始發育成不同形態,雌長殼蟲之幼蟲較圓,而雄的則較細長,二齡幼蟲再經蛻皮後,形成蛹。
蛹:   黃色,位於雄介殼下(雌蟲無蛹) 0.6-0.9mm,寬 0.2-0.35mm
成蟲: 雄成蟲:蛹經羽化後,顏色較深,複眼黑色,具觸角一對。體長與蛹同長,寬 0.2mm;雌成蟲:長橢圓形,橘黃色,足、觸角退化,腹部有絲狀黑色口器,無翅,體長 lmm-1.5mm,寬 0.2mm-0.6mm
介殼: 雄介殼:鱗片狀常聚集於葉之下表皮,其尖端有黃色之圓形點,其下常有蛹或將羽化的雄成蟲。 殼:短鱗片狀常分散於葉上表面之主脈上,其尖端亦有棕色橢圓形點,即為長介殼蟲形成時,所蛻之殼聚集而成。

五、危害部位:葉片、果實
六、鑑定要領:介殼蟲種類繁多,每種之鑑定要領皆不盡相同,難以一言定之。
七、防治方法:
1. 清除附近雜草,降低蚜蟲在中間寄主上棲息、繁殖。
2. 充分水洗或沖洗清除附著果實之蟲體。
3. 注意保護天敵,如瓢蟲、食蚜虻、寄生蜂、草蛉等對介殼蟲的族群有相當的抑制作用。
4. 噴藥防治。
八、危害小黃瓜之介殼蟲種類:

1. 桑粉介殼蟲(Hirsutus mealybug)
(1)學名:Maconellicoccus hirsutus
(2)分類地位:半翅目,胸喙群,介殼蟲總科,粉介殼蟲科
(3)寄主植物:
已記錄寄主高達76科,包括銀膠菊、甘薯、黃瓜、南瓜、中國南瓜、美國南瓜、柿子、長穗鐵莧、印度人莧、紅邊鐵莧、變葉木、木薯、醋栗、 蓖麻、甘蔗、玉米、酪梨、阿拉伯膠樹、大葉合歡、雨豆樹、落花生等等。
(4)鑑定特徵:
雌成蟲體橢圓形,體長 2.5-3.0 mm,寬約 1.5 mm。體紅色,體表覆蓋白蠟粉。觸角9節。腹裂 1 個,大而明顯。體末具 7 對蠟絲。臀瓣略顯露,其腹面有硬化長形紋,臀瓣刺的長度約為肛環刺長度之 1.5 倍。刺孔群 5-6 對,每個刺孔群由 2 根刺組成。多孔腺常具 12 孔眼,主要分佈在蟲體腹部第 4 8 節腹面,且在中區常形成橫列。管狀腺在蟲體兩側常聚集成群,於腹部腹板中部排成橫列,有時在頭胸部中區也可發現。蟲體背方體毛較粗,但不是刺狀,腹方體毛長而纖細。
(5)生態及危害徵狀:
桑粉介殼蟲在枝幹裂縫及新梢聚集為害並造成許多寄主植物之新芽嚴重變形並由分泌的蜜露引發煤煙病,進而影響植株光合作用。一齡若蟲為主要遷移時期,無長距離遷移能力,由水力、風力及螞蟻或其他動物攜帶做長距離遷移,以螞蟻為主要散播者。雌若蟲分為 3 齡期;行孤雌生殖或兩性生殖,雌成蟲在一星期內可產 150-600 個卵,完成一世代時間依環境溫度而異(23-35 )。以卵或不同齡期若蟲在植株底部或土壤中進行越冬。

2. 鳳梨嫡粉介殼蟲(Pineapple mealybug)
(1)學名:Dysmicoccus brevipes (Cockerell, 1893)
(2)分類地位:半翅目,胸喙群,介殼蟲總科,粉介殼蟲科
(3)寄主植物:
已記錄寄主高達53科以上,包括鳳梨、柑桔屬、芭蕉屬、香蕉、桑、木槿屬、莎草屬、棕竹屬、釋迦、龍舌蘭、花生、蓮霧、黃瓜、南瓜、美國南瓜、側柏屬、香附子、飄拂草屬、乾溝飄拂草、木薯等等。
(4)鑑定特徵:
雌成蟲體呈橢圓形,長約 2-3 mm,淡黃色,有時略帶灰色或淡綠色,體型腹部扁平,背部卵圓形稍有隆起,遍體披有白色蠟粉,體之四周具白色刺狀,蠟粉向外突出,頭為後口式,口器刺吸式。雄性成蟲,口器缺,具有翅,前翅較大,後翅退化為平衡棍,足較雌性成蟲發達,腹節末端有性刺。若蟲體形甚小,淺黃色,數日後體被有白色蠟粉,初隱藏於雌蟲腹部下方,後來爬行分散於附近適宜寄生處。卵聚集成堆,大多在白色分泌物中,淡黃色,半透明,橢圓形。
(5)生態及危害徵狀:
寄生鳳梨基部、果實、芽體及根部上,刺吸汁液,使植株衰弱,果實發育不良,本蟲並分泌毒汁破壞鳳梨之根系組織,致葉片萎凋,稱萎凋病。雌蟲以孤雌生殖方式為主,族群繁殖速度快。蟲體能排出蜜露,螞蟻喜食,不會傷害蟲體,可將蟲體搬到安全取食之處,故能與螞蟻行共棲生活。此外,所分泌的蜜露,也會引來絕對寄生菌的寄生,產生一層黑色煤煙狀物,影響果實外觀。全年均可危害。

3.太平洋臀紋粉介殼蟲(Citrus mealybug)
(1)學名:Planococcus minor (Maskell, 1897)
(2)分類地位:半翅目,胸喙群,介殼蟲總科,粉介殼蟲科
(3)寄主植物:
寄主植物高達66科以上,包括甘薯、馬鞍藤、油菜、甘藍、蘿蔔、西瓜、甜瓜、黃瓜、南瓜、中國南瓜、美國南瓜、佛手瓜、香附子、山藥、番茄、茄子、馬鈴薯、可可、茶、柚木、葡萄等等。
(4)鑑定特徵:
雌成蟲體橢圓形,體長約 2.48 mm,寬約 1.62 mm。觸角 8 節,以第八節最長。足細長。後足的基節與脛節上有一些透明小孔。刺孔群 18 對,皆由 2 根圓錐狀刺毛和若干三孔腺所組成。蟲體背面的體毛小型,纖細或稍呈槍尖狀;腹面的體毛則有數種大小,有許多較背部任一體毛為長。前後背裂發達。腹裂一個,大而明顯。多孔腺只出現在腹面,數量很多,每一個具有 10 個小孔;其中位於第四到第九腹節的多孔腺大多在各節後緣附近形成橫列分佈,第四節一列,五至九節大致呈兩列排列。頭胸區的多孔腺很少,前足基節後面 0-12 個,後胸氣孔後方 0-5 個,頭部僅偶而會有極少數的幾個。管狀腺絕大部份聚集在腹部四到七節之腹面,尤其是靠近外緣的區域,頭胸區很少,頭部 0-13 個。背面偶而會有較大的管狀腺單獨地出現在腹部刺孔群的附近。肛環發達,接近圓形,除前後兩端的少部區域外,均具兩列肛環孔。臀瓣帶狹窄。
(5)生態及危害徵狀:
雌成蟲產卵前先將蟲體固定,後分泌白色棉絮狀蠟質卵囊,產卵其中,若蟲孵化後鑽出囊外,在葉背或枝條上選擇適當的處所。主要的擴散期在初齡若蟲期,螞蟻對此害蟲具傳播及保護的作用。雌成蟲和若蟲群集於陰濕和通風不良的植株果蒂、果柄、果實、葉和枝條的接觸處及葉背主脈附近以吸取汁液,並分泌蜜露引發煤煙病危害幼果、花柄、嫩芽,嚴重時枯萎。在台灣地區全年發生,而以春、秋兩季害蟲族群量較多。

參考文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